名医对话郎艳教授出现这些情况,你的失

时间:2021/3/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本期视频↑↑↑时长22分45秒」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失眠率高达40%,也就是说每5个人里面,就可能有2个人经常失眠。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失眠不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真相却是,长期失眠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降低免疫力,造成头痛健忘、神经紊乱、甚至脱发脱到怀疑人生。

本期嘉宾

本期嘉宾: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郎艳教授。

精彩内容

问题一:怎样的失眠才能界定为疾病呢?

  

答:《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

1.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

3.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4.日间功能障碍: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包括: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①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②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③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问题二:失眠患者有哪些临床症状呢?

  

答:失眠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睡眠过程的障碍: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

  

2.日间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功能下降、注意功能下降、计划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白天困倦,工作能力下降,在停止工作时容易出现日间嗜睡现象。

  

3.大脑边缘系统及其周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不稳定,周围血管收缩扩展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或腹泻、胃部闷胀;运动系统表现为颈肩部肌肉紧张、头痛和腰痛。情绪控制能力减低,容易生气或者不开心;男性容易出现阳萎,女性常出现性功能减低等表现。

  

4.其他系统症状:容易出现短期内体重减低,免疫功能减低和内分泌功能紊乱。

问题三:失眠的病因是什么呢?

  

答:失眠按病因可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在临床上发现其病因都可以溯源为某一个或长期事件对患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边缘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失衡最终导致了大脑睡眠功能的紊乱,失眠发生。

  

2.继发性失眠: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   

3.继发性失眠共病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中有相当多的疾病存在睡眠障碍,临床中失眠症与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共病率非常突出,其中7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随有睡眠紊乱,焦虑障碍和惊恐发作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更为密切。存在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觉醒、睡眠维持时间紊乱(过长或过短)等,所有焦虑障碍早期症状中的睡眠问题先于或者同步伴随焦虑症状,也是最常见的主诉,并有研究报告有6倍几率的慢性失眠患者患上焦虑障碍,并有41%的失眠症状是抑郁的前驱症状,失眠和抑郁焦虑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失眠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和维持时间往往与焦虑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会随着焦虑失眠加重,当焦虑障碍好转,失眠问题也随即减轻或消失。在临床中情绪障碍已经缓解仍可能存在40%的睡眠问题,说明睡眠问题也可能是情绪障碍的残留症状。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症状相互维持,焦虑意味着冲动、激活、高度警觉和报警,而睡眠意味着放松和释放状态。入睡时间长、睡眠维持时间短,噩梦频繁、日间极度嗜睡、早晨难醒、总睡眠质量和效率降低、夜间觉醒时间增加都和焦虑、广泛性焦虑有关,情绪在广泛性焦虑和睡眠问题上起着显著调节作用。

问题四:失眠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答:据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长期的缺乏睡眠,神经突触部分被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吞噬,通俗的说就是:睡眠的缺乏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的发生,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如果一夜睡不着就换不了新细胞,时间长了,身体就亏空得越来越厉害。危害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如心脏病、高血压、老年痴呆、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抑郁、焦虑障碍等。而且,失眠与精神疾病在病程中有着相互影响,不同焦虑障碍的亚型都有不同睡眠紊乱临床表现。

问题五:手机“睡眠监控”APP可靠吗?

  

答:医用的睡眠监测仪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需要在被监测者的头皮、面部、胸部、腿部放置各种电极,监测脑电、眼动、下颌肌电、胸腹呼吸运动信号,并通过口鼻气流传感器监测呼吸信号,用麦克风监测鼾声,且同步连接呼吸机。每一项生理信号都有严格量化指标和判断标准。临床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常见疾病,仅靠手机软件是没法监测和判断的。正常睡眠中,人们也会定时翻身,但并不影响睡眠质量,但手机软件很可能把这也算入浅睡眠甚至是觉醒。

问题六:睡前喝酒帮助入睡可取吗?

  

答:许多失眠的朋友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觉得酒精可以有助于睡眠,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很多人在睡不着觉的时候都喜欢喝酒,确实,酒可以麻痹神经系统让人有时可以快速入睡,但是长期下来这种失眠的状况会越来越糟,导致患者喝的酒也会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不喝酒就无法进入睡眠,酒精成瘾。实际上这样的危害是极大的,长期喝酒本身就对身体有着一定得危害,喝酒过量就更容易损坏身体器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另外,酒精依赖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时间喝酒,引起的不规则昼夜节律、脑损伤、抑郁症、脑波变化等精神疾病,所以情绪在广泛性焦虑和睡眠问题的关系中有着重要调节作用。而焦虑敏感性是指与焦虑相关的失控感、有害的、被胁迫的生理感觉,焦虑敏感会提高生理唤醒,可能会导致入睡困难,预期的睡眠焦虑与睡眠时间延迟。生活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70%存在失眠情况,与创伤相关内容的噩梦以及入睡困难、睡眠持续困难有关。而惊恐障碍、强迫症、社交恐惧症70%都有不同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易觉醒、睡眠不深、早醒、白天睡睡、和疲劳感、睡眠维持困难,患者易出现对睡眠恐惧而回避就寝,可引起慢性间歇性睡眠剥夺,因而加重睡眠紊乱,甚至诱发惊恐发作。患者只有积极的进行心理治疗预防酒瘾或戒酒才能解决失眠的问题。

问题七: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改善失眠?

  

答:①睡前数小时(一般下午4点以后)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或吸烟等);②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③规律的体育锻炼,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④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⑤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⑥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

问题八:失眠如何治疗呢?

  

答:由于大多失眠都和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生活事件、睡眠节律变化有关,因此改善情绪问题是目前失眠患者的首选治疗,失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临床大多首选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

  

认知行为治疗的本质是改变患者的信念系统,发挥其自我效能,进而改善失眠症状,要完成这一目标,常常需要专业医师的参与,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成人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具有良好效果,通常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松弛疗法。

问题九:使用安眠药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答:尽管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治疗失眠。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褪黑素以及缬草提取物虽然具有催眠作用,但是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作为失眠常规用药。酒精(乙醇)不能用于治疗失眠。一般的治疗推荐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佐匹克隆(eszopiclone)、唑吡坦、唑吡坦控释剂(zolpidem-CR)、佐匹克隆(zopiclone)等;治疗失眠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复杂而且繁多,包括:艾司唑仑(estazolam),氟西泮(flurazepam)、夸西泮(quazepam)、替马西泮(temazepam)、三唑仑(triazolam)、阿普唑仑(alprazolam)、氯氮卓(chlordiazepoxide)、地西泮(diazepam)、劳拉西泮(lorazepam)、咪哒唑仑(midazolam)等,但是由于这类药物有依赖的可能性,一般不主张长期服用,最长使用不超过半个月。根据失眠患者个体化治疗,大多是情绪障碍及心理压力后出现的失眠,因此要明确病因,诊断明确才能更好的改善失眠症状,现在推荐如雷美尔通(ramelteon)、特斯美尔通(Ⅲ期临床中,tasimelteon)、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和各种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失眠的首选药,所以建议在治疗失眠时必须到专科医师处就诊,根据医师开出的处方服用。

问题十:如何诊治伴有失眠症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呢?

  

答: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失眠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抑郁症、焦虑症并存,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很多患者就诊时会主要诉说自己整夜失眠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医生深入询问,就会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情绪低落,兴趣度减退,快感缺失,心烦,紧张不安,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发作性的濒死体验及一些躯体不适感,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等,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生快速做出评估,及时药物干预,我们都知道,抑郁症患者严重时会出现自伤、自杀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所以睡眠问题是早期精神疾病的前驱症状之一,及时就医可减低疾病带来的危害。

  

其次,我们在临床上会见到因睡眠问题导致出现的多种躯体不适感,这些患者经常就诊多种科室,如:心慌胸闷感的会就诊心内科;头部不适的会就诊神经内科等,最终各项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自身体验特别痛苦,我们也会看到,即使有的患者服用安定类药物睡眠改善后,情绪及躯体不适症状仍然持续存在,这时候,需要患者及时就诊精神医学科,以便医生给予其有效的帮助。

  

最后,切忌讳疾忌医,真要得了抑郁、焦虑症并不可怕,我们精神科的医生经常会说,抑郁症只是“心灵的感冒”,谁又能保证自己终身不得“感冒”呢!心理疾病的特点是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好,患者愈后的社会功能亦能及时恢复,现实中很多人对抗抑郁药物“谈虎色变”,在此可以告诉大家,这些药物我们叫做中枢神经系统用药,通俗讲就是调整脑神经、修复脑神经。药物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错误的认知。

问题十一:关于失眠哪些要补充?

  

答:易患失眠障碍人群包括有失眠家族史、身体易处于高觉醒状态、焦虑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冲突或压力过大的人群,对失眠采取不当应对措施导致失眠持续发展。所有失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眠。对自身存在的失眠及其引起的焦虑抑郁症状及苦恼,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夸大入睡困难及睡眠不足对身体影响的严重影响,这些只是失眠者的心里感受,对睡眠的要求及期望过高,认为睡眠不足则会导致脑力、体力无法恢复,对睡眠的需求个体差异很大,每天睡眠时间的需求没有绝对标准,根据个体的性别、年龄、习惯、环境、及工作性质而定,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8小时,不过高期望睡眠时间及质量。另外还有部分患者过渡   

2.保证寝具的舒适性,尽量隔绝外界光源,减少噪音的侵扰。

  

3.打呼噜的人群应采取减肥、运动、监测深睡眠的方法来改善,如有呼吸睡眠暂停问题的应及时就诊相关科室。

  

4.睡前不宜过饿或过饱,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不在床上玩手机、看剧等与睡觉无关的事。

  

5.临睡前1-2小时来个热水澡,别临睡前才洗,这样会使你兴奋,反而睡不着。

  

6.如果半小时以上还不能入睡,不必躺在床上等睡眠来临,可以看书、听点轻音乐或者来杯温牛奶。

  

7.失眠、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是抑郁症的前驱症状,失眠与抑郁不同,短期失眠可自行调节,长期失眠建议通过医生面诊排除精神疾病、给出精准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切忌自行用药,及时就诊。

专家介绍

郎艳: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行为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危机干预学会委员,河南省心身医学会副主委,河南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委员,河南省睡眠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心理卫生协会委员,中国残联康复协会委员,中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专家,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研修一年。

研究方向: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及干预、学习、考试、成长问题、情绪障碍及亲子关系、家庭问题咨询。各种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及躯体疾病合并精神障碍诊治和心理咨询治疗有较深造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酒、安眠药物)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均有临床丰富经验。SCI论文数篇,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获得科技成果奖一项。

如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郎艳教授。

手机:

传播医者价值促进健康长寿

编辑|刘苛苛

投稿或商务合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bqsys.com/jbbj/7308.html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