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就要期末考试了。 作业复习两手抓的爸妈们,已经处在崩溃边缘。 说起写作业,一向是中小学孩子问题的重灾区: 拖拉磨蹭,熬夜也写不完;一道题,讲了三遍还是错;作业本上字迹潦草、歪七扭八......气得老母亲硬是多长了几个结节。 真是验证了那句老话: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因此,也有很多爸妈想不明白: 为什么一让孩子学习,他总是不情不愿的? 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学习呢? 事实上,孩子学习好不好,父母的陪读方式很重要! 一如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说过: 孩子的学习意愿受心理影响,并且都与“母亲”这一角色有关。 很多家长都反映过: 自家孩子写作业特别慢。 慢就慢吧,还懒得要命。 有的孩子,甚至连文具也要爹妈帮着一起收拾。 然而,哪怕父母竭尽所能给孩子准备好了一切。 学习效率还是很低。 殊不知,孩子之所以会写作业“慢”,正是因为父母太“快”了。 心理学上就有一个“%理论”,说的便是: 如果父母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 如果父母有8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80%。 尤其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的“陪读”并非形式,而是为了抓好学习习惯。 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趴在床上写作业。 父母这时候“陪读”所要做的,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及时纠正孩子的写字姿势。 因为对小学三年级前的孩子来说, 比完成作业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很多父母却在陪娃写作业时,更多扮演起“监工”的角色来—— 不是盯着作业本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就是看到任何小缺陷都要加以严令喝止......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 陪孩子写作业,眼睛就直勾勾地盯着孩子握笔的那只手。 但凡有一个字不工整,都要擦掉重写。 表面看,是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实际上,却摧垮了孩子的心理防线。 如此,孩子又怎会愿意主动去学习呢? 所以,咱们父母千万别“陪”错了方式! 那么,家长怎么做,才是陪写作业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说过: 家庭教育有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和习惯。 因此,咱们家长不妨从以下这3个方面着手。 1.学会有效陪伴 说起陪伴,也许有家长会觉得委屈: 我每天下班回到家都累得要死,还坚持陪孩子写作业到十二点,怎么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真正的“陪伴”,并非监督,更不是“代劳”。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强有力的副手,而不是替孩子航行的船长。 学习上,也有一个现象叫做“橡皮擦综合症”。 说的便是孩子在写作业时,总是习惯用橡皮擦来擦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多数原因都是父母错误的陪伴方式所致,陪写作业—— 小错误零容忍; 小瑕疵不接受; 太过追求完美...... 以上种种,都会促使孩子心理压力增大。 这无疑会分散写作业时的注意力,更容易出错。 但很多家长却误以为: 孩子小,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很正常。 殊不知,他们错过了最佳的矫正和训练期,等到高年级发现孩子学习跟不上,才开始着急。 也有父母陪娃写作业时,下意识会采用“催吼打骂”等错误方式,反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更多不良情绪。 事实上,孩子身上所有的坏毛病或习惯,根源都是专注力能力的不平衡造成的。 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陪伴,是看似不陪,实则陪。 相比“事无巨细”地紧盯不放,父母懂得全面的排查、有效的训练、针对性的矫正,才是避免掉坑、防止走弯路的有效解决方式。 2.培养孩子的阅读力 有些孩子看书经常丢字漏字,理解不了书面的意思。 这并非只是粗心大意那么简单。 而是阅读力的培养,出了问题。 要知道,快速阅读的能力,才是孩子之间拉开差距的最快方式。 因为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会读书、会思考、会系统学习,并懂得该如何去管理时间。 但孩子阅读能力弱,不一定就是能力问题。 更多是在阅读方法以及技巧上,有所欠缺。 我有个亲戚家孩子就是。 写作业不用陪,父母也很省心,但就是考试容易丢分。 后来经过排查才知道: 是孩子欠缺阅读逻辑的培养;看书经常抓不住重点,结果导致白白丢失了许多分数。所以,咱们家长一定要明白: 阅读力,是当今孩子最需要提升的技能,更是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 3.从小注重习惯的养成 随着孩子年级越来越高,家长会发现: 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智商,也不是家境,而是从小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 教育的本质,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咱们家长之所以“陪读”,也是为了能够尽早给孩子打好基础,养成好习惯。 从而才能真正做到: 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 众所周知,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不断地训练。 而要想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则需要整个家庭的全力托举。 因此,要想孩子学习省劲、竞争有优势,从小注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关键。 认识一位从业多年的班主任朋友。 闲聊时,提起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5+2=0”。 大意是说: 孩子在校5天,既收获了知识,又养成了好习惯;结果回家2天,就全丢光了。 这一现象想要告诉我们父母的是:学校教育再厉害,也比不上家庭教育。 家,才是一个孩子的根。 能否养育出优秀的孩子,比拼的是父母的智慧,特别是在学习这件事上,父母不光要花心思,更重要的是,把心思用在对的地方。 如此,作为家长,咱们的努力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