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霄 羊城晚报流程编务部编校室校对员 来源 《岭南传媒探索》第期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我媒体”时代全面来临。在人人都是创作者、都是发布者时代,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等的规范化遭遇到严峻的挑战,语言规范的标准化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各大高校新闻和文学等相关专业系列培养中未特别设置校对专业,报纸的所有校对都是其他岗位转岗,比如记者、编辑、教师等。加之目前报业转型升级,报业经营困难,校对人手比较短缺,导致时有差错产生。笔者长期从事校对工作,现将报纸经常出现的五类差错总结如下,并提出预防应对方案,以期提高总体采编质量。 一、 政治性差错 比较常见的政治性差错包括弄错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或姓名,弄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表述,弄错省委主要领导职务或姓名,还有一些涉台、涉港、涉疆、涉藏问题的表述出现错误。 比如,某著名报纸曾将国务院总理写成国务院总经理,将温家宝写成温家室。《羊城晚报》曾将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写成万刚。《南方都市报》一篇稿件里面的同一段落里,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的职务两次出错,分别写成了“前任特首”和“现任政务司司长”。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一家报纸因两会报道,登了两次更正启事,其中一次是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名字,原稿写成了“袁仁贵”,而且成为大标题见报。还有南方某报将“纪检小组”写成“纪检小姐”并见报,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日常中,报纸会出现“省委常委”“省委常委会”“省委常委会会议”。一定要弄清它们的不同意思。“省委常委”是党内的一种职位,“省委常委会”是一级组织,“省委常委会会议”,是省委常委会这一组织依法召开的、有着严格程序和规定的一种会议。杜绝政治性差错难度比较大,这种“校是非”,体现的是对校对知识的积累,重要领导职务和姓名,要制作成表格,经常温习。遇到拿不准的,一定要多上正规网站搜索。对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的表述,要严格参照新华社发布的指引,校对中需打醒十二分精神,切不可麻痹大意。 二、 文字差错 这是报纸最常出现的一类差错。其中,以下几种最易出现: 1.“的”“地”“得”3个字的用法不规范 有一段时间,曾主张“的”“地”统一,现在又要求分开 使用,导致两字的使用上经常出现差错。主要错误集中在把该用“地”的地方错用成了“的”。例如: (1)数字在不断的减少。“不断的减少”中的“的”应为“地”。 (2)她飞快的跑着。“飞快的跑”中的“的”应为“地”。 (3)创新应该和国际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的“的”应为“地”。 2.“黏”“账”“像”这3个字常用错 (1)小王的口腔粘膜出了问题。句中“粘膜”应为“黏膜”。 (2)西瓜汁变得更加粘稠。“粘稠”应为“黏稠”。 (3)审计局调取了林业局的台帐。“台帐”应为“台账”。 (4)小龙的银行帐户出了问题。“帐户”应为“账户”。 (5)共产党象太阳。“象”应为“像”。 (6)这句话好象有点问题。“好象”应为“好像”。 二十年前,语文课本上使用的还是“粘稠”“帐号”“好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字的使用已经起了变化,所以造成现在年纪稍大的人,对这三个字的使用有些困扰。 3.有些报纸不能正确使用“被”字 即该用“被”字的地方遗漏了“被”字,使句子不大通畅。例如: (1)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将集中收治。句中“将”字后应加“被”字,即“将被集中收治”。这里的“被”字作介词,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的施事,前面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2)案犯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句中“判处”前应加“被”字,即“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4.因输入法和音形不分引起错误 (1)有些错别字是由于使用五笔打字和搜狗拼音打字无意中造成的。某报副刊曾出现过一个比较经典的差错。“家里来了客人,杀了一只老母鸡”结果错成了“家里来了客人,杀了一只老母亲”,造成校对室接到几十个投诉电话。 (2)还有些差错是由于形近或音近造成的。 比如,“燥热”错成“躁热”,“急躁”错成“急燥”,“山清水秀”错成“山青水秀”。 三、 词语差错 错得比较多的是“截至”“其间”“接合部”“综合征”等几个词。 1.“截至”与“截止”用错 这两个词意思不同,用法不同。“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时候,“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例如: (1)“截止4月18日”应为“截至4月18日”,或“到4月18日截止”“截止时间为4月18日”。 (2)截止年12月,截止今年12月份。 (3)截止年底。 (4)截止年5月19日20点46分。 (5)截止目前。 (6)期限截止年10月10日。 上例(2)至(6)中“截止”均应为“截至”。 2.“期间”与“其间”用错 这两个词用法上的区别主要在于,“期间”是名词,指某个时期里面,一般不独立使用,前面常有定语,如寒假期间、五一长假期间等。“其间”是名词中的方位词,主要含义是“那中间”“其中”,一般可独立使用,或与“这”字搭配使用,如“这期间”。“其间”用在下半句或下句的开头,代替前面所说的时间段。将“其间”错用为“期间”的如: (1)羊城晚报创刊60多年,期间多次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 (2)羊城晚报将举行手抄报大赛,期间还将组织获奖者参观羊城创意产业园。 3.“接合”与“结合”用错 这又是意思不同、用法不同的一对词。“接合”意思是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意思是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并非合在一起,有时还带有抽象意义。报纸经常把“接合”错成“结合”。 (1)白云区城乡结合部。 (2)立交桥地处城乡结合部。 (3)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非法转让。 (4)城乡结合部为执法重点区域。 上述4例中的“城乡结合部”均应为“城乡接合部”。 4.“综合征”与“证”“症”用错 “证”“症”“征”这3个字表示对“病”的不同描述。“证”最早指患者的临床表现,随着理论的发展,转而包括对病机的判断和诊断结论,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或一定阶段某种类型的病因、病性、病位所做的概括;“症”只是病证的外在表现,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如失语症、遗忘症、炎症、癌症、肥胖症、高血压症等;“征”,主要指“综合征”,是指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也叫“症候群”,如更年期综合征、多动综合征、帕金森氏综合征,以及心理学上的表征等。 (1)资源枯竭综合症,市场瘦弱综合症,国企综合症。 (2)患上了高原综合症。 以上两例中的“综合症”均应为“综合征”。 5.成语误用 “洛阳纸贵”并不是说纸贵 《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受到当时名流司空张华的赞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以“洛阳纸贵”四字成文,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而不是在探讨纸的价格。其实一篇赋一本书的广为流传,在古代尚且未必会引发纸贵,时至今日更不会对纸价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把宣纸涨价说成“洛阳纸贵”,显然是误用成语。类似的误用还有很多。(来源:语言文字报) “差强人意”并非“不能令人满意”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刘秀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还能振奋人的意志(差:略微:强:振奋;人意:人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四、 语法逻辑差错 报纸中这类差错很多,现列举几类: 1.概念方面的逻辑错误 “节日之夜天字码头热闹非凡,到处都是灯火阑珊。” “灯火阑珊”,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灯火暗淡、零落。许多人没有弄清楚“阑珊”这个概念的内涵,当做灯火辉煌使用,就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诚征25岁以下,品貌端正,硕士以上学历的女性,婚否不限。” 这种征婚启事,在很多报刊上都可见到。“婚否不限”按字面理解,是已婚和未婚均可,但已婚者怎能成为征婚对象?其实启事原意应为对如果结过婚已离异者也可以,那就不是“婚否不限”,而是“婚史不限”。这则启事在婚史概念上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 2.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 “大会将表彰个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用一个表数量的概念对并列的诸概念加以限制,往往会产生歧义。句中的“个”是指“先进集体”,还是“先进工作者”,或是二者之和,让人无从判断。 “凡到过广州的人,都会去白云山一游。” 白云山是广州风景名胜区,但并不是每一个到过广州的人都会去白云山游览。此句中的“凡”用得不妥,可将“凡”改成“许多”。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该地产项目属于临江板块,建成后必然会供不应求。” 这是房地产界的人士对某地产开发项目的预测。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供不应求”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并不是必然发生的。句中用了“必然供不应求”,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 3.推理方面的逻辑错误 “他结婚买的几件家用电器质量很好,因为都是进口货。” 在这个假言推理省略式中,省略了“进口的家用电器质量都是好的”这个前提,但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家电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4.数字使用错误 在语言运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数字有关的语病。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减少(缩小、降低、下降)×倍”,如: “文冲造船厂狠抓技术革新,年比年产量翻了一番,成本却下降了一倍。” “下降一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了一倍多”更是错得离谱。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或实际数量,如: “经过多次试验,变速箱的体积比原来缩小了一半。”“每个硬盘的成本下降了元。” (2)“平均分(成绩)都……”,如: “这次三摸,96班的英语平均分都达85分以上。” 一门学科,一次考试,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只能有一个,后面不能跟“都”。当然,当学科不止一门,考试不止一次,或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时,平均分就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平均分(成绩)都……”的表述未必存在不妥,如: “本次期中考试,96班各门学科的平均成绩都超过了隔壁的97班,打了一个翻身仗。”(科不止一门) “本次英语考试,我班的平均成绩都不错。”(考试不止一次) “这次比赛,男女同学的平均得分都不低。”(演算对象、范围并不固定单一) (3)“时速每小时……”或“时速……小时”,如: ①“这种新车型每小时时速是公里。” ②“他以公里/小时的时速驶向终点,车子简直就要飞了起来。” “时速”即每小时的行驶距离,与“每小时”或“/小时”一起出现就显得重复累赘。例①应去“每小时”,例②应去“/小时”,或把“时速”改为“速度”。与之类似的还有“单位价格”“日均”“年均”等问题。如: “小龙虾每斤的单位价格是15元。” “一匹的格力空调单位价格是每台元。” “参观华南植物园的人很多,日均每天将近人。” “这里有广州最繁忙的货物中转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到每年万吨。” 时、件、台、日、年都属于“单位”,以上错误都属于重复累赘。 (4)“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如: ①“他的年龄不大,最多四十岁以下。” ②“这个单位职工福利好,收入高,每月工资至少一千八百元以上。”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都存在语病。例①应去“以下”,或去“最多”而代之以“在”;例②应去“以上”或“至少”。 (5)“囊括……中的……”,如: “由胡佳、彭勃、田亮、吴敏霞、郭晶晶等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跳水队,在这次雅典奥运会上,囊括了八枚金牌中的五枚,充分显示了跳水强国的实力。”“囊括”即把全部包罗在内,“八枚”中获得“五枚”,虽然不少,但也不能称“囊括”,应改为“获得”。“囊括”使用正确的,如: “这次世乒赛,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囊括七枚金牌。” (6)“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如: “潘杰写了一封超过三千字以上的检举信。” “老赵大约七十岁上下,可身板很硬朗。” “大约”“超过”“将近”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因而“大约(超过、将近)……左右(上下、多)”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修改的办法是删前或除后,上面第一例句可删“超过”或“以上”,第二例句可删“大约”或“上下”。 (7)“几(×)个……的……” 这种表述未必存在语病,关键要看“几(×)个”修饰的对象是否存在不同的理解,这一短语的结构是否有不同的理解。如: ①“三个学校的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②“钱副总理先后接见了三个国家的外交部长。” 上面例①中的“三个”修饰对象不明,有歧义;例②中的“三个”只修饰“国家”,不存在歧义。 消除歧义,可以通过增加必要的语境,如例②句中的“外交部长”;也可以少用“个”等泛用的量词,代之以使用范围较窄的量词,如例①可用“所”或“位”;此外,调整结构也是一种消除歧义的方法,如例①可改为“学校的三个领导都到教育局汇报工作”。 五、 标点符号运用差错 目前,报纸方面的标点符号运用差错很常见,现列举几类。 1.“但是”之前可否用句号? 用于“虽然……但是……”“只管……但是……”两种句式中的时候,“但是”之前不能用句号。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句号,也可以不用句号,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2)文化大革命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并列的引语之间要不要用顿号? 从理论上说,并列的引语之间有停顿,应该用顿号,但是由于各引语已经加了引号,看起来很醒目,不会造成混淆,所以,可以不用顿号。有人愿意用,不能算错,但是以不用为好。新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中也建议不用。例如: 他说话喜欢用“多”“真”“大”“挺”等词强调语气。 同理,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例如: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3.连词前面可否用顿号? 用连词连接的词语,中间无停顿时不用点号分隔。例如:“你或者小王来都行。”有停顿时,一般用逗号而不用顿号。下面例句中的顿号都用错了: (1)一本书少则数万字,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字。 (2)如果那天下雨、或者我另外有事,我就不能赴你的约会。 例(1)的顿号可删去,例(2)的顿号可改为逗号。 4.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还是用顿号? 并列词语间如果没有停顿,就既不用逗号,也不用顿号。例如“他的父母很爱他”,“父”“母”之间就不必用顿号或逗号。类似的例子还有“(公安)干警”“中小(学生)”“(解放军)指战(员)”。 如果并列词语之间有停顿,一般用顿号表示,有时也可以用逗号表示。如果停顿比较长,就用逗号,停顿比较短,则用顿号。停顿的长短写文章的人可以自由选择。一般地说,并列词语作主语和宾语时,中间用顿号或逗号的都很常见;作定语时,中间用顿号的多一些;作状语时,中间用顿号,很少用逗号。 如果并列短语是多层次的,就要用顿号表示较低层次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较高层次的停顿。例如: (1)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和乡村的垃圾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困扰全球的严重问题之一。 (2)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她都能来上几段。 5.同一个句子中能否有两个冒号? 在同一个句子中,一般只能用一个冒号,不能用两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下面的例句中,第一个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我向大家保证:今后我一定做到三件事:第一,不迟到;第二,上课不说话;第三,按时完成作业。 6.括号内部如何使用标点? 就句内括号说,语句内部可以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但是语句末尾不能有句号(问号、叹号例外),哪怕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1)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阿累《一面》) 就句外括号说,它的内部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那么句子末尾可以用句号或问号、叹号。例如: (2)一点事情都还没有办成,就让我这样破费,你说这有多刻薄;要是我这个人有点才能的话,这对整个国家又是多么刻薄!(我要感激地说,现在我的发明总算被接受啦,而且还应用得不错呢。)(狄更斯《穷人的权利》) 7.引文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 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例如: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不能有标点。例如: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六、 总结 以上列举了报纸校对中常见的五大类差错,除政治类差错外,其他四类如何预防?笔者仅就个人经验,浅谈两条: 1.校对工作规范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校次的规范上 校次规范,首先是指校对必要的次数。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根据长期的校对实践经验,在《关于建立校对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一般出版物在正常情况下,校对次数不得少于3次。”保证一定的校次,是保障校对质量的基本条件,也是校对工作客观规律的体现。校对流程是按一校→二校→三校→通读的顺序来安排的。每一次均有特定的校对任务。如,一校以校正错字、漏字、多字及标点符号错误,解决全版格式、人名、地名、数字的统一为主要任务;二校重点对补稿进行校对,重点检查领导样、编辑样是否漏改;三校是把关校次,通称终校,检查全版大标题、小标题、图片说明是否正确无误,电头、文字记者名、摄影记者名是否正确,版头日期、编辑、校对名是否正确。通读,属于校后检查性质,一般以校是非为主,同时进行整体检查。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校次安排是合理的。 2.校对和编辑需密切“合力”把关 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共同优势是对稿件内容熟悉,宏观把握到位,共同劣势是由于习惯线性阅读,对个体字符差异等细节 |